慧聪塑料网讯:走出去战略,是在2000年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首次明确提出的。不过,中国橡胶工业走出国门的脚步在此之前很多年就已经迈出。从最初简单的产品出口,到如今的产业输出、资本输出,中国橡胶工业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阔。
从产品产能输出到产业资本输出
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橡胶工业水平较为落后,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是产品出口,目的大多是增加创汇。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见证者、原化学工业部橡胶司副司长于清溪回忆,化工部重建后,橡胶司也跟着设立。1985年前后,重点组织子午线轮胎、冷粘工艺胶鞋、丁基橡胶应用等国内外技术交流,先后多次召开出口工作会议,增加出口创汇,以求与原材料进口、技术引进等做到外汇平衡。1987年,首届橡胶工业展览在深圳举行。1988年,首次组织100家企业赴马来西亚参加国外展览。两次展览打开了中国橡胶工业对外的大门。时任部长秦仲达要求橡胶行业展览要一年国内、一年国外交替办下去,走向世界。
2000年3月,走出去战略提出后,我国橡胶行业最早走出去的代表是广垦橡胶、中化国际、海南橡胶等轮胎上游企业。他们为突破原材料瓶颈,在世界橡胶资源最丰富的东南亚国家设立工厂、建设胶园,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。走出去战略体现了为国家储备战略物资的战略价值。
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,中国橡胶产业不再满足于生产“大路货”,转型升级的需求愈来愈迫切,对技术的渴望也越来越大。走出去也成为引进先进技术的一条捷径,这点在橡胶机械装备行业尤为明显。
时至今日,中国橡胶行业也不再满足于产品的输出、产能的输出,而是把目光转向产业的输出、资本的输出。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邓雅俐表示:“作为橡胶制造业大国,我们要通过走出去,调整面向全球的贸易布局、投资布局和生产布局。我们不仅可以输出各种橡胶产品,有效实现产能的向外投放,还有能力对外提供更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,促进国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。”
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金荣表示,中国轮胎优势企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投资能力,现金流充沛,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。特别是对优势企业来说,海外投资已成为较好的选择。
据了解,软控股份坚持“中高端”和“国际化”的发展战略,已经在全球设立了五大营销服务区,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;设立欧洲、北美、中国三大研发中心,搭建起完善的国际研发体系。
大连橡塑公司积极推进与加拿大麦克罗公司、捷克布祖卢克公司的技术合作,实现各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。该公司计划抓住国内轮胎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有利时机,争取获得更多的订单。
抢抓“一带一路”机遇推动跨国互利合作
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的实施,为我国橡胶工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。有专家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是继建设经济特区、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改革开放,让橡胶行业看到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阳光大道。中国橡胶产业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和地区具有互补性,完全可以共同进行人才培养、技术开发、物流商贸等双赢合作。
邓雅俐表示,过去是资源富有国提供原料,发达国家提供市场。中国轮胎主要原材料天然胶80%以上要进口,成品40%以上要出口。现在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、美国制造业回归、TPP协议签署等将改变世界轮胎产业格局。国内轮胎行业要转型升级、实现由大到强发展,必须抓住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以及全球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。
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范仁德表示,根据协会专门做的调查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,橡胶产业都有非常大的互补性。比如东南亚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区,但橡胶加工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;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市场,但橡胶工业的发展比较滞后。相对而言,中国的轮胎、胶管胶带、橡胶制品、汽车配件等产量都居世界首位,而且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、测试设备都有很高的水平。以中国为桥梁和纽带,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橡胶原料供应、加工生产、市场消费等穿成线、连成片,必将显著惠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。
天然橡胶生产国组织秘书长茜拉·托马斯认为,天然橡胶生产国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都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区域内很多天然橡胶生产国橡胶收购价只是售价的60%,很大一块利润被中间商拿去了。如果产需双方直接对接起来,把收购价占售价的比重提高到80%,那么橡胶生产商或胶农的经营状况就会大有改善,对橡胶消费国也是有利的。
泰国前副总理披尼·扎禄颂巴认为,东南亚与中国在地理上毗邻,在产业结构上互补,而且已经拥有很好的投资、经贸合作基础,进一步深化产业交融合作潜力巨大。
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机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维芳表示,我国橡胶机械行业现进入冬天,国内市场萎缩,订单明显不足。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有强烈的发展橡胶轮胎行业的意向,这给我国橡胶机械提供了更多商机,有助缓解国内橡机市场不足。
目前,中国橡胶产业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升温。青岛科技大学、橡胶谷集团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日前签约共建中泰橡胶学院。正新厦门集团已经在泰国、越南设厂,今年还会陆续在印尼、印度分别设厂。广垦规划重点打造种植、加工和贸易三大中心,把泰国建设成海外加工中心,柬埔寨建设成种植中心,新加坡建成国际营销中心。
业内人士也强调,如今企业走出去,要改变过去的产品输出观念,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输出,实现合作共赢,让当地企业、百姓和所在国真正得到好处,使中国橡胶轮胎企业成为其可依靠的伙伴,从而在国际市场树立起品牌形象。“一带一路”是高层次、高水平、高质量的开放,中国将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,不能把落后的产能转移出去。
2003年8月4日,美国库珀轮胎公司与杭州中策签署供货协议。
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打造海外制造基地
橡胶工业走向国际市场,贸易保护是问题频繁出现。于清溪曾说,依托两种资源、两个市场,是中国橡胶工业、尤其是轮胎行业发展的必然,但走出去竞争、挑战等也会随之产生。
轮胎是我国橡胶工业走出去的主力军,遭遇的贸易壁垒也最多。1957年,我国轮胎第一次出口,1995年轮胎出口量达到670万条,2005年为1.8亿条,2014年达到2.4亿条。2006年前后,欧美主要市场首先发难,轮胎反倾销不断,极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一个接一个。行业主要出口企业对此态度明确,积极应对,不惧诉诸法律,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。
为突破海外贸易壁垒,近几年,赛轮金宇、玲珑轮胎、中策橡胶集团、森麒麟轮胎等企业加快了国外建厂的步伐,推动了中国轮胎国际化战略的进程。